留白,才是生活的真章
周末整理書房時,偶然翻出一本舊相冊。照片中的我站在大學校門前,身后是寬闊的草坪,陽光灑落其上。令人驚奇的是,現(xiàn)在看這張攝于二十年前的照片,最打動我的,并非那青春洋溢的臉龐,而是那片未經任何裝飾的草坪——它簡單而空曠,給人一輕松之感,卻蘊含著無限的可能。
現(xiàn)代人似乎患上了一種“填滿強迫癥”。清晨鬧鐘一響,手指就本能地滑開手機;通勤路上戴著降噪耳機,眼睛仍緊盯著短視頻;午休時間也被各類推送消息,切割得支離破碎;哪怕是上廁所的幾分鐘,也要刷幾條新聞??梢哉f,我們每個人就像一個個已滿水的容器,還在一刻不停地灌水,直至溢出。
朋友老陳是一位資深編輯,他的辦公桌總是保持著“三分滿”的狀態(tài):一臺電腦、一杯茶、一支筆,其余全是空白。新人笑他浪費空間,他卻淡然,說:“這空著的地方,是用來安放靈感的?!惫黄淙唬慨斶x題陷入僵局時,最佳創(chuàng)意往往就從他那看似“空蕩蕩”的桌面上涌現(xiàn)。
由此,我想起來了,小時候學書法,老師經常強調“字間透氣”。當時不解其意,以為字寫得密密麻麻更顯用功。直至有一次參觀書法展,看到名家作品中那些似斷非連的筆畫、那些刻意留白的布局,才恍然大悟:原來,筆墨之外的空白,才是賦予字跡生機的關鍵。
我家樓下有家經營了三十年的包子鋪。老板有個雷打不動的習慣:每天下午三點準時收攤。街坊鄰里笑他傻,“生意這么好,多做兩小時能多賺不少?!彼π?,說了一句:“面要醒,人要歇。”后來,我們才知道,正是每天這兩小時的留白,才使他家的包子比別家的更松軟可口,才有這樣的好口碑。
鄰居李教授退休后反而更忙了:周一老年大學,周二社區(qū)服務,周三公園合唱團……直到一次體檢亮起紅燈,醫(yī)生建議他“每天留一小時什么也不做”。起初,他坐立難安,后來漸漸學會望著窗外發(fā)呆,聆聽風聲掠過樹梢。半年后再見到他,他眼里的血絲消失無蹤,語速也慢了下來,反而比從前更顯學者氣度。
中國畫講究“計白當黑”,音樂追求“此時無聲勝有聲”。生活亦是如此。那些刻意保留的空白,并非懈怠,而是為生命留出呼吸的空間。正如農人懂得讓土地輪休,舞者明了動作間的停頓同樣重要,智慧的生活,需懂得在繁密的日子里,為自己留幾處“什么都不做”的空白。
留白并非生活的缺席,而是更高層次的在場。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,或許我們最應學會的,便是像對待水墨畫的空白那樣,珍視生活中那些“無事此靜坐”的時光。畢竟,留白處,才是生活真正的落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