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下歸途
山路,像一根彎彎曲曲的臍帶,纏著大山,也纏著我沉甸甸的童年。我的老家——從江縣洛香鎮(zhèn)平樂村,是整個六侗地區(qū)侗族群眾從登江翻越高給坳前往薩歲山的必經之地,薩歲山就在寨子前面。幾十戶侗家的吊腳樓,順著翠綠的山腰高低錯落,像大地自己長出的音符。寨心,鼓樓巍然挺立,粗壯的杉木柱子扛著歲月,像沉默睿智的老寨主。寨腳,兩條清冽的山溪從深谷奔出,在寨前歡聚。一座精巧的花橋飛跨兩岸,為行人遮風擋雨,也收藏著侗寨的細語、情歌和大歌的回響。
兒時,天未亮透,山霧彌漫,肩頭已壓上沉重的書包。霜露寒重,濕冷的青石板寒氣直鉆薄薄的鞋底。山路又窄又陡,雨天就成了爛泥潭。一腳踩下,黏滑的泥漿死死吸住鞋子,得拼命拔腳,剛拔出這只,那只又陷得更深。鞋子裹滿泥漿,沉得如腳生土塊。偶遇伙伴,眼神里全是疲憊,卻不敢言語,生怕泄了胸口那點支撐前行的熱氣。回望寨子,鼓樓尖頂在霧中隱現(xiàn),花橋下溪水的“嘩嘩”聲依稀可聞,那聲音溫暖濕潤,卻又遙遠得像隔世。
有時猛抬頭,見云朵輕飄飄的,像悠閑的看客,在透亮的藍天追逐。它們無聲滑過山梁樹梢,俯視山道上渺小如蟻的我們——背著沉重書包,在濕冷泥濘里掙扎。山風送來草木清香、遠處雞鳴、花橋邊捶布的“梆梆”聲,卻吹不干額頭的汗,帶不走腳底的冰冷。山路蜿蜒無盡,只在身后泥濘中,刻下一串歪扭倔強的小腳印。
后來,我如風中飄散的種子,在異鄉(xiāng)扎了根。故鄉(xiāng)的模樣日漸模糊,唯獨山路的泥濘濕滑,像烙印深深刻進骨肉。鼓樓的剪影、花橋下的溪水聲、薩歲山云霧中侗家血脈的古老氣息,常在異鄉(xiāng)夢中,伴著大歌縈繞。
直到2008年,老家傳來喜訊:“有路了!大工程過境,給咱寨子踩出條道!”貴廣高鐵的轟鳴,無意間為這僻遠侗寨帶來意外饋贈——一條工程機械臨時壓出的碎石路。石頭粗糲硌腳,雨水沖刷便露猙獰,但它終究不再是吞人的爛泥潭!第一輛拖拉機“突突”喘息著,顛簸進寨。那沉悶聲響,像擂響古老銅鼓,震醒了山谷,也震落了鄉(xiāng)親積年的嘆息。穿靛藍布衣的婦人們,小心踩著碎石去溪邊,腳底硌疼,心里卻踏實——這路,硬實了。它像一道粗糲傷疤,覆蓋在昔日泥濘之上?;蛳碌南鳎暦路鸶辶?,映著這條新生的、粗糙的脈絡。
然而碎石路只是時代匆忙的腳印。晴天揚塵,雨天濺泥,依然羈絆著渴望舒展的腳步?!坝矊崱钡男老玻芸毂粚φ嬲教沟钠谂稳〈?。山外“組組通”的消息,如遠山歌謠撩動心弦。
終于,2019年春天,大型機械的轟鳴再次撼動山谷。這一次,它們目標明確。挖掘機、攪拌車、壓路機有條不紊地忙碌。水泥——這山里人只在電視上見過的、象征現(xiàn)代堅固的灰白漿體,被傾瀉、攤平、抹光,嚴實覆蓋了碎石路基,也覆蓋了所有泥濘坎坷的辛酸記憶。數(shù)月后,夕陽金輝下,一條嶄新光潔的水泥路凝固成型。它如閃亮的銀帶,清晰堅定地蜿蜒,通向家家戶戶門前、鼓樓坪邊,又輕巧跨過溪流,與古老花橋并肩。村口古楓下,皺紋深如溝壑的老“補”(爺爺),伸出染靛藍、布滿老繭的手,輕撫冰涼平滑的路面,陌生堅實的觸感讓他咧開沒牙的嘴,樸實地嘆道:“硬實啊,這回,比青石板還光溜哩!”——這簡單話語里,沉甸甸壓著幾代人的跋涉辛酸,也迸發(fā)出對足下“新生”最本真的歡喜。鼓樓靜默,花橋的影子在清溪中隨新路線條輕搖,仿佛古老血脈與現(xiàn)代坦途,在那一刻達成了默契。
如今,人到中年,才真正掂出家鄉(xiāng)沉甸甸的分量。再歸鄉(xiāng),山野早已換了容顏。水泥路面光潔溫潤。寨子與世界的距離驟然縮短。鼓樓依舊,花橋下雙溪合流的“嘩嘩”聲清亮如昔,只是少了行人沉重的喘息,多了摩托輕嘯、孩童追逐的笑鬧。薩歲山云霧繚繞如故,守護著土地,也見證著這條路的變遷——它從吞噬童年的泥濘陷阱,變成了承載希望與歸途的堅實紐帶。這條路的變化,何止是腳下從泥到水泥?它分明是一條從沉重記憶通往輕盈未來、從大山皺褶融入廣闊天地的路。它深深印在侗寨的肌骨里,也牢牢刻在我們這些離家游子的心上,成了關于故土、變遷與永恒守護,最深刻的講述。人到中年才終于明白,那條曾想逃離的艱辛之路,早已是生命最深的根。